top of page

資產配置不是「分散風險」而已——投資策略的骨幹,從這裡開始建立

  • 作家相片: renechang054
    renechang054
  • 15小时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有一段時間,我每天都在想一件事:「我是不是買錯資產了?」

看到美股漲,懊悔沒有多買;看到台股跌,又覺得是不是要先停損。最可怕的是,我的投資組合完全沒有邏輯,只是看哪個標的最近熱門、有話題、有分析,我就買一點,像拚拼圖一樣,但沒有一張完整的圖要完成。

後來我才明白,問題不是出在選股技巧、也不是我不懂指標,而是——我沒有「資產配置」這個核心架構。

今天這篇文章,不談個股、不講ETF排行,我想和你聊的是:「資產配置」這件事,為什麼它其實是整個投資策略的骨幹,而不只是「分散投資」那麼簡單。

一、什麼是資產配置?為什麼這麼重要?

很多人聽到資產配置(Asset Allocation)會直接聯想到「風險分散」四個字,但那只是它最表層的功能。

真正的資產配置,是根據你的財務目標、風險承受度與時間長度,決定資金要怎麼分布在不同資產類別上。而不是一味地「雞蛋放不同籃子」。

常見的資產類別有:

  • 股票(台股、美股、新興市場等)

  • 債券(政府、公債、公司債、高收益債等)

  • 現金或貨幣市場基金

  • 房地產(實體或REITs)

  • 替代資產(如黃金、加密貨幣、商品等)牛熊證分佈

這些資產在不同時期、不同市場環境下,報酬與風險表現會非常不同,而好的配置,就是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達到理想報酬。

二、資產配置≠分散買ETF:核心概念要抓對

有些人說:「我已經配置啦,我買了0050、00878、還有VT跟VTI。」

問題來了:這真的算是資產配置嗎?

其實,這樣的組合可能 80% 都還是股票型資產,甚至都偏向美國或成熟市場的成長股。看起來有分散,其實沒有避開系統性風險。

資產配置不是「買多樣」,而是配置不同行為與週期的資產。舉個簡單例子:

  • 股票與債券的表現通常呈現負相關(不是總是,但有對沖效果)

  • 黃金在經濟不穩或通膨時可能抗跌,與股市不一定同步

  • REITs 雖然是股票型商品,但其背後受利率與房市景氣影響較大

真正有效的配置,是這樣搭配出來的,不只是ETF代碼的排列組合。

三、資產配置的三大核心步驟

想開始做自己的資產配置,可以從這三個步驟來思考:

1. 確認你的目標與時間軸

你投資是為了什麼?

  • 提前退休(可能需要偏成長型的配置)

  • 子女教育金(有固定時間點,風險必須逐年降低)

  • 單純資產保值(可以偏保守,強調抗通膨)

時間越長,你能承擔的波動就越大;時間短,必須以穩定為優先。

2. 評估風險承受度

這部分除了用問卷工具,你也可以自我評估這幾個問題:

  • 看到資產帳面跌 20%,你能撐幾個月?

  • 你是否會因虧損而中斷投資計畫?

  • 你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投資嗎?

高報酬通常伴隨高風險,你的心理素質與收入穩定性會決定你能不能承受。

3. 建立自己的配置比例

這裡有一個經典但簡單的參考方式:年齡公式

股票配置比例 ≈ 100 - 年齡

這代表 30 歲可以有 70% 股票資產,70 歲則應該只有 30%。雖然不是絕對準確,但是一個不錯的起點。

接下來可以依風險偏好調整,例如:

  • 穩健型:股票 50%、債券 40%、替代資產 10%

  • 積極型:股票 80%、債券 15%、其他 5%

  • 保守型:股票 30%、債券 60%、現金/保本型商品 10%

這些只是參考範本,實際比例可以根據你不同目標設定多個配置池。

四、動態調整比一成不變更重要

資產配置並不是設定好就永遠不動。它需要隨著你的年齡、目標、甚至市場環境調整。

幾個時機點你應該重新檢視配置:

  • 收入大幅變動(升職、創業、退休)

  • 人生階段改變(結婚、有小孩、父母需照護)

  • 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(如長期利率轉向)

調整不代表追漲殺跌,而是微調風險承受度與配置邏輯,讓你的組合始終跟你的生活同步。

五、結語:配置是一種紀律,也是一種投資的成熟度

投資走到一定階段後,你會發現:「選股」其實是技術,但「配置」才是戰略。

會配置的人,會從整體角度看自己手上的資產怎麼運作,而不是單點追高殺低。你會更像一個經理自己的基金經理人,而不是一個被市場牽著鼻子跑的投資人。

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:

「你無法預測市場,但你可以控制風險。」

而資產配置,就是讓你能夠控制風險最重要的工具之一。下次你再問:「要不要買進這個?」先問自己:「這東西,放在我的資產配置裡合適嗎?」

我們不一定都會選對每一檔標的,但可以選擇用好的結構,讓自己走得更穩、更久。這,才是真正的投資者心態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槓桿,是禮物還是詛咒?談談投資裡的放大效應與風險意識

如果說投資是一場長跑,那麼「 槓桿 」就是你腳下那雙跑鞋,有些鞋子能讓你跑得更快,但踩錯節奏也可能直接讓你扭傷、跌倒,甚至退賽。 我自己剛接觸投資時,對槓桿這個詞幾乎沒有什麼概念。後來看書、看影片、看新聞,發現市場上有非常多跟槓桿有關的工具:選擇權、期貨、反向 ETF、...

 
 
 
投資組合怎麼配?別再全壓一檔股票了

如果你開始投資超過半年以上,大概就會碰到這個問題:「我手上的 股票 越來越多,怎麼越看越亂?我要不要砍掉一些?還是該再買別的?」 這其實是「資產配置」的議題,但大多數投資新手在一開始不會意識到。剛入場時,我們往往只想「買到會漲的」,不太管整體佈局。但時間一久,才發現不對——...

 
 
 
為什麼風險管理,才是你理財路上真正的關鍵

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這幾年,從一開始的存錢、定存、買保險、接觸 ETF,到後來研究個股、海外資產、選擇權等工具,我發現了一件看似簡單、但很少人真正重視的事: 我們太常追求「賺多少」,卻不夠在意「可能會賠多少」。 而這,就是許多投資新手在市場上走得不穩,甚至無法長期堅持的根本原因...

 
 
 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