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現金為王?淺談持有現金與資產配置的平衡

  • 作家相片: Rene
    Rene
  • 1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在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,「現金為王」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投資人之間的對話裡。尤其當市場下跌、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時,持有大量現金彷彿成了一種「保命」策略。但這個概念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情境?我們是否可能因為太過謹慎,反而錯失了資產成長的機會?

本文試圖從不同角度思考持有現金的策略意涵、它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,以及對長期投資者而言,應該如何拿捏這個比例。牛熊證分佈

一、為什麼市場上總有人主張「現金為王」?

所謂「現金為王」這句話的出現,通常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。在市場極端波動、資產價格急跌的時候,流動性高的現金讓人保有更多選擇權,不需要被動承擔資產縮水的壓力。

有幾個原因讓現金在某些時候特別受到青睞:

  1. 避險需求:在經濟衰退、利率上升或通膨惡化的環境下,風險性資產(如股票)通常表現不佳,現金成為暫時的避風港。

  2. 資產靈活調整:持有現金意味著一旦市場出現價值低估的機會,可以快速撿便宜;換言之,它提供了操作彈性。

  3. 心理安定:投資人即使知道長期持有資產能帶來報酬,但在波動期間,現金的「穩定不動」往往提供心理安全感,減少過度交易的風險。

這些理由都合情合理,但問題在於:如果你持有的現金太多太久,那麼你可能會錯失長期資產增值的複利效益。

二、現金本身也是一種資產,但它的報酬率接近零(甚至為負)

從報酬角度來看,現金雖然穩定,但其長期報酬率極低,甚至可能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「實質貶值」。

以近十年的通膨數據為例,平均年通膨約 2%~3%。若你將100萬元放在銀行帳戶中,年息1%甚至更低,實際購買力是在縮水的。也就是說,雖然帳面金額沒變,但你實際上是虧損的。

很多人誤以為現金「沒有風險」,其實這只是價格風險為零,但購買力風險很高。當你選擇持有現金,你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「隱性的虧損」。

因此,資產配置的核心問題之一,就是要在「短期穩定性」與「長期成長性」之間取得平衡。

三、現金的角色:緩衝、等待與戰略性配置

如果把一個投資組合想像成一支球隊,現金可能不是進攻主力,但它是防守穩固的中場,幫助整體運作更靈活。

現金的用途可分為幾個層面:

  • 應急用途:這是財務規劃的基本功能,例如生活預備金、突發醫療、失業風險等。

  • 市場不確定期間的等待資金:例如你判斷當前市場估值偏高,不急著買入,等待更好的進場點。

  • 彈性資產重配:當某個資產類別發生劇烈變動(如股災、債券殖利率大漲),手上有現金才能把握機會。

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:持有現金的比例與你的投資目標、年齡、風險承受度密切相關。

對於退休前的成長型投資人,現金比例不宜過高;而對於已退休或風險承受度低的投資者,則可能需要較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比例。

四、多少比例的現金才算合理?

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。但可以依據以下幾個原則粗略判斷:

投資階段建議現金配置比例說明20~35歲(成長期)5~10%重心放在資產成長,現金只需保生活周轉35~50歲(擴張期)10~20%保留操作彈性,準備孩子教育與房貸支出50歲以上(防守期)20~40%提高資金可動性,避免市場大跌影響退休金

當然,這只是參考值,真正的比例還是要根據你的資產總額、收入穩定性、家庭責任與財務目標調整。

一個常見誤區是:把所有的閒錢都當作投資資金。 但真正應該投入市場的,應該是你三到五年內不會動用的錢。其餘應視為緊急資金,保守處理。

五、回到本質:投資從來都不是「全押」或「全撤」

市場上有一種二元思維很常見:要嘛滿倉進場賺大錢,要嘛清倉等待最安全的時機。但真正穩定的資產配置,應該是基於「風險承擔能力」與「市場評價狀況」進行動態調整。

你可以這樣看:

  • 市場昂貴時,逐步提高現金比例(不是全部清倉);

  • 市場便宜時,分批減少現金、加碼資產;

  • 景氣中性時,維持既定策略不動如山。

這樣的思維,既避免了「錯過行情」的焦慮,也保有「進可攻、退可守」的彈性。

六、結語:現金不是王,是工具

總結來說,現金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不可忽視,但它也不應該被過度神話。

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累積資產、追求資本成長的投資者,過度持有現金可能反而會拖慢你達成目標的速度;但如果你即將退休、需要保障生活開銷穩定,那麼保留一部分現金確實是一種務實的策略。

最終,現金是否為「王」,端看你的目標、處境與策略。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市場情緒,把現金當作避風港,那只是一種暫時的安慰,長期來說可能代價不小。

投資從來不是靠單一觀念制勝,而是建立在全面理解、彈性調整的基礎上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牛熊證到底是什麼?一次搞懂這個高槓桿投資工具的機會與風險

近幾年,隨著投資風氣興盛,許多以往較少人接觸的金融商品逐漸走入大眾視野,其中一個引發不少討論的工具就是「牛熊證」。不少投資新手可能在券商APP裡看過這些代碼開頭是「X」或「Y」的奇怪商品,或者曾被網路上的「牛熊證獲利倍增」的故事吸引,但卻對它的運作方式一知半解。...

 
 
 
女人不是玻璃心,是妳每天都在為全世界燃燒熱量

妳有沒有發現: 每次生理期來前幾天,情緒就像坐雲霄飛車,吃了還想吃,體重卻怎麼都降不下來? 熬夜加班完隔天,臉色慘白還腫得像泡麵包裝沒開封? 明明和男友吃一樣,運動量也差不多,他瘦得像刀削麵,妳卻像加湯版本? 很多女生會說自己「體質差」、「代謝慢」,甚至懷疑是不是年紀到了就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