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組合怎麼配?別再全壓一檔股票了
- renechang054
- 1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如果你開始投資超過半年以上,大概就會碰到這個問題:「我手上的股票越來越多,怎麼越看越亂?我要不要砍掉一些?還是該再買別的?」
這其實是「資產配置」的議題,但大多數投資新手在一開始不會意識到。剛入場時,我們往往只想「買到會漲的」,不太管整體佈局。但時間一久,才發現不對——你手上的東西有些大漲、有些大跌,你不知道該怎麼處理,也搞不清楚自己的風險曝險在哪裡。
所以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聊聊「投資組合要怎麼配置」這件事,不會太學術,但希望可以讓你對自己的投資有更多掌握感。牛熊證分佈
為什麼不能只靠一檔股票?
我曾經也有過「重壓一檔」的階段。某年我對一間半導體公司信心爆棚,覺得它未來幾年一定起飛。結果呢?當年遇到景氣循環低谷,我帳面瞬間-30%,而其他股票卻沒這麼慘。
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:單壓一檔,不只是風險集中,更會讓你情緒綁架投資判斷。
當你只有一兩檔股票,你會過度關注它的股價波動,漲跌幾%就影響心情。這會讓你很難客觀面對市場,也容易在不該賣的時候殺出、在高點又忍不住追進。
投資組合不是「多買幾檔股票」這麼簡單
有些人會以為「分散風險」就是「多買幾支股票」,但如果你買的都是台積電、聯電、世芯、創意,那其實沒分散——你只是全壓在同一個產業。
真正的資產配置,是從幾個面向來看你的整體投資狀況:
1. 產業多元化
你可以持有科技股,但也該考慮金融、消費、能源等。不同產業會在不同經濟週期發揮作用,組合起來比較穩。
2. 區域多元化
不要所有資金都放在台灣。你可以配置一點美股、新興市場,或是全球型ETF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。
3. 資產類別多元化
除了股票,還可以考慮債券、REITs、現金部位。特別是在市場波動大時,這些會幫你穩住整體淨值。
組合配置的三大關鍵原則
現在你可能會問:「那到底怎麼配?有沒有公式?」其實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「神配法」,但我會用三個簡單原則作為起點:
原則一:先看風險承受度,不是報酬慾望
大家都想賺快錢,但你能不能承受「短期內跌 20% 不賣出」?這是你在配置前要問自己的。
如果你是保守型:股票比重可以壓低到 30~40%,剩下放債券或現金
積極型:股票可占 70% 以上,但最好也搭配一些穩定資產平衡
原則二:核心 + 衍生 配置法
這是我最推薦的新手採用的方式。
核心:例如買台灣50、美國S&P500或全球市場型ETF,占你組合的 60~80%。這是穩定打底的部分。
衍生:其餘 20~40%,可以買個股、主題ETF、高股息等,這是加分的部分,不是全部。
這種配置的好處是,即使你的衍生部位表現不好,整體組合還是能跟著大盤成長。
原則三:定期檢視 + 再平衡
配置不是配一次就好,隨著市場波動,你的比例會改變。
例如你原本股票占 60%,但漲一波之後變成 75%。這時就要思考是否「賣一點股票,買回債券或其他資產」,讓風險重新平衡。
我個人習慣是每半年檢查一次,也不會太頻繁干預,避免變成在做「短線操作」。
你不是基金經理人,不需要追求「最強組合」
很多人一開始做投資組合配置時,會迷失在「我是不是配得不夠好?」但我要說的是: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「配到最強」,而是「能穩定持有」。
只要你的組合符合你的風險承受度,有基本的多元化,再加上紀律投入,你就已經贏過大多數人。
市場上有很多資產配置模型,像是:
60/40 傳統配置(60% 股票、40% 債券)
永久組合(25% 股票、25% 債券、25% 黃金、25% 現金)
橋水的全天候策略(更複雜的版本)
但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搞懂這些,從簡單做起才是王道。
結語:投資不是拼圖,是建立穩定感的過程
每個投資人都會在某個時期發現:市場很難掌控,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策略。
投資組合配置就是這樣的一種策略。它不保證你每年都大賺,但它保證你在市場風浪來的時候,還能站得穩。
而且,當你真正了解自己投資組合的結構,你會發現——那些「跌10%我是不是該賣掉?」的焦慮感,真的會少很多。
你不再需要追消息、猜高低點,而是可以專注在「我這個月要不要再加碼一點核心部位?」這種更有邏輯的問題上。
所以,與其每天煩惱哪支股票會漲,不如回過頭看看:你的投資組合,真的適合你嗎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