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槓桿,是禮物還是詛咒?談談投資裡的放大效應與風險意識

  • 作家相片: Rene
    Rene
  • 3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如果說投資是一場長跑,那麼「槓桿」就是你腳下那雙跑鞋,有些鞋子能讓你跑得更快,但踩錯節奏也可能直接讓你扭傷、跌倒,甚至退賽。

我自己剛接觸投資時,對槓桿這個詞幾乎沒有什麼概念。後來看書、看影片、看新聞,發現市場上有非常多跟槓桿有關的工具:選擇權、期貨、反向 ETF、融資買股,還有各種我當時連名字都唸不清楚的商品。那時候我對這些商品有種微妙的情緒——既感到神祕又被吸引,覺得它們像是進階玩家才會用的工具,也許哪天我也能靠它們快速致富。

直到某天,我真的用過一次期權,然後迅速賠了我一個月的薪水。

這才明白,原來「放大報酬」這句話,背後其實還有個沒說出口的副詞:「也放大風險。」

一、為什麼人們那麼迷戀槓桿?

我們都是追求效率的動物。你問一個普通投資人:「年報酬 6% 好不好?」大部分人會說:「還不錯,但有沒有辦法再快一點?」

這種心理,讓很多人很容易被槓桿型工具吸引——只要行情對了,報酬馬上乘以 2、乘以 3,看起來何樂而不為?

但問題在於:市場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往上的。

尤其短期內的波動,根本無法預測。這時候你用了槓桿,就好比走在濕滑的斜坡上奔跑,跌倒的機率其實比你想像得高很多。

二、槓桿商品背後的邏輯與風險結構

我們以最常見的幾種槓桿工具為例:

  • 融資買股:透過借錢進場,放大你的部位,但也會因股價下跌而被追繳保證金。

  • 期貨:槓桿可高達 10 倍以上,極度波動。方向對了超香,錯了就是瞬間蒸發。

  • 反向或槓桿型 ETF:例如看空大盤的 ETF,短線操作有效,但長期因為「複利折損效應」,結果常常和你想像的相反。

  • 牛熊證:這是一種結構性商品,本質上就是讓你「押方向」的工具。當然你可以選擇牛證(看漲)或熊證(看跌),而且入門門檻低、槓桿倍率高,非常受到短線操作者喜愛。

但我觀察到,很多人對牛熊證的理解其實非常片面,只看到「價格便宜、報酬高」,卻忽略了它的「強制收回機制」與「短線時間價值耗損」等特性。這類商品沒有好壞,重點在於:你是怎麼用的、你是否了解它的本質、你用的那筆資金,是不是你可以承受全損的錢。牛熊證分佈

我曾經在一場投資講座聽到一句話印象很深:

「你不是被槓桿商品害慘的,你是被不了解槓桿的自己害慘的。」

三、我學到的兩個關鍵:部位控制與情緒掌握

經過幾次教訓後,我不再輕易用槓桿,但我不排斥它。相反地,我認為槓桿是有用的工具,只是它需要被謹慎駕馭。

兩個我後來堅持的原則:

1. 槓桿部位只佔總資金的一小部分

我給自己訂的規則是:所有槓桿型投資,不得超過資產總額的 5%。這 5% 是可以完全承受虧損的範圍,就算歸零,也不會影響我整體的投資計畫。

這樣做的好處是,我不會因為槓桿商品虧損而情緒崩潰,也更能理性看待每一筆交易。

2. 在做決策前問自己:「如果錯了,我能承受嗎?」

這句話我現在已經變成習慣,只要想做進場動作、尤其是涉及高波動或槓桿的資產,我一定先問自己這個問題。

如果答案是「不行」、「我會心情很差」、「我會懷疑人生」,那就表示——我根本不適合碰這筆交易。

四、不是不能用,而是你要知道「何時該用」

有人說:「新手不要用槓桿」,我覺得這句話不是完全正確。

應該說:「你要知道在什麼情境下才能用、怎麼用才不會傷自己。

像我現在偶爾還是會用一些牛熊證來進行事件驅動型的短期交易(例如財報公布、升息預期、政策議題),但這些都是在我有預設停損、設定回報比、而且明確知道出場條件的情況下才進行。

我對這類商品的期待不再是「大賺一筆」,而是「策略內的一種工具」——用完就丟,不戀戰,也不依賴。

結語:當你了解槓桿,你才能真的駕馭它

我們常說「投資要學會風險控管」,但風險其實不是來自市場的波動,而是你不理解工具高估自己情緒失控時做的選擇。

槓桿,不是詛咒。它是一把刀,可以切菜,也可以傷人。你不需要完全拒絕它,但你必須學會在什麼時候拿出它、怎麼用它、什麼時候該放下它。

這樣,你才能真正站穩腳步,走得更遠。而不是一次跌倒,就再也不敢前行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牛熊證到底是什麼?一次搞懂這個高槓桿投資工具的機會與風險

近幾年,隨著投資風氣興盛,許多以往較少人接觸的金融商品逐漸走入大眾視野,其中一個引發不少討論的工具就是「牛熊證」。不少投資新手可能在券商APP裡看過這些代碼開頭是「X」或「Y」的奇怪商品,或者曾被網路上的「牛熊證獲利倍增」的故事吸引,但卻對它的運作方式一知半解。...

 
 
 
女人不是玻璃心,是妳每天都在為全世界燃燒熱量

妳有沒有發現: 每次生理期來前幾天,情緒就像坐雲霄飛車,吃了還想吃,體重卻怎麼都降不下來? 熬夜加班完隔天,臉色慘白還腫得像泡麵包裝沒開封? 明明和男友吃一樣,運動量也差不多,他瘦得像刀削麵,妳卻像加湯版本? 很多女生會說自己「體質差」、「代謝慢」,甚至懷疑是不是年紀到了就...

 
 
 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