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風險承受度,真的跟你想的一樣嗎?談理財中最被低估的一環
- Rene
- 7月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理財和投資的世界中,有一個看似簡單卻極為重要的問題:「我的風險承受度是多少?」多數人以為自己知道答案,有些人會說「我很保守,絕對不能虧」,有些人則自信滿滿地說「我敢賭,漲跌沒在怕」。但當市場真的發生劇烈波動,很多人往往才發現,原本以為「能承受」的風險,其實根本扛不住。
這篇文章想帶大家重新檢視這個被低估的問題,理解什麼是風險承受度、如何客觀衡量它,以及如何根據這個結果去設計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。牛熊證街貨分佈圖
什麼是「風險承受度」?
風險承受度,英文叫做 Risk Tolerance,指的是你在心理和財務上,能夠接受投資價值波動的能力。它可以拆成兩個層面:
1️⃣ 心理層面(情緒承受度)當投資組合短期內大跌 20%,你還能保持冷靜嗎?還能繼續依照原計畫持有甚至加碼,還是會恐慌性賣出?很多人平時會說「短期跌沒關係,長期會回來」,但實際發生時卻往往選擇割肉。這就是心理承受度與實際操作的落差。
2️⃣ 財務層面(實質承受度)即使你心理上可以接受波動,如果你的財務狀況無法支撐(例如需要短期內動用資金,或者收入不穩定),也不適合承擔過高的投資風險。
這兩者常常會被混淆,導致過度自信或過度保守,進而影響最終的投資績效。
誤判風險承受度會發生什麼事?
在牛市時期,市場充滿樂觀氛圍,投資人常會過度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。很多人把全部資金投入股票,甚至重壓單一產業(如科技、電動車、AI 概念股),認為「下跌只是暫時,忍一忍就會回來」。
但當市場崩跌,例如 2008 年金融海嘯、2020 年 COVID-19 疫情初期,或是 2022 年科技股修正時,很多人發現跌幅超出心理預期,最終被迫賣在低點。這種「高買低賣」的結果,會對長期報酬造成毀滅性影響。
反之,若低估風險承受度,則可能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定存、保守型債券等低波動資產,雖然安全,但長期下來卻無法有效對抗通膨,也無法累積足夠資本實現退休或財務自由目標。
如何更精確地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度?
✅ 回顧過去的投資經驗
曾經遇到過多少幅度的虧損?
當時你的情緒與行動是什麼?
是否有過賣出後後悔、或是忍住不賣最終回本?
透過真實經歷,比「模擬問卷」還能更準確地反映你的耐受極限。
✅ 進行情境模擬
假設你的投資組合在一年內虧損 30%,再想像一下,你當時的生活會受到什麼影響?會不會因為情緒焦慮而影響工作、家庭或健康?如果答案是「會」,代表你的心理承受度並沒那麼高。
✅ 思考財務安全網
風險承受度不只是心理層面,也要考慮財務面。如果你有足夠的應急資金(一般建議至少 6 個月以上的生活費),且現金流穩定,才有條件承受較高的波動。
✅ 使用專業工具
有些理財顧問會使用專業風險評估問卷(例如 Finametrica 或風險耐受度量表),協助量化你的風險承受度,並配對合適的投資組合模型。
根據風險承受度設計資產配置
風險承受度評估完成後,最重要的是把它轉換成具體的資產配置比例。
假如你的風險承受度偏高,並且目標是資本增值,可以配置較高比例的股票(例如 70%-80%),剩下部分放債券或現金作為緩衝。
若風險承受度中等,可考慮股票約 50%-60%,債券 30%-40%,剩下配置於現金或其他低波動資產。
若風險承受度偏低,或未來幾年需要動用大部分資金,股票比例可降到 30% 以下,其餘以債券、定存或貨幣市場工具為主。
投資不只是「報酬最大化」,更是「睡得著」
很多投資人喜歡追求最高報酬,尤其被社群媒體或新聞上動輒 50%、100% 報酬的故事吸引。但回顧長期,最好的投資組合不是漲最多的,而是你能夠長期持有、不被中途震盪嚇跑的。
如果配置過於進取,心理壓力會影響生活品質,甚至在最不該賣出的時候選擇賣出,這比單純報酬低還可怕。
所以,與其一直追問「哪一檔股票、哪個產業可以翻倍」,不如先問問自己:「當它跌 30% 時,我還能撐得住嗎?」
風險承受度會隨時間改變
風險承受度不是一成不變的。年輕時,有時間修復損失、收入成長空間大,承受度相對較高;中年後可能開始重視資產保值、教育基金與房貸責任,會逐步降低風險;退休後更強調穩定現金流與抗通膨能力,配置策略會再次調整。
因此,建議每年重新檢視一次風險承受度,並配合再平衡(Rebalancing)一起做,讓投資組合與人生目標同步進化。
結語:投資路上,認識自己是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步
每一位投資人都想賺錢,但真正能做到長期獲利的,通常不是最聰明或最會選股的人,而是最了解自己的那群人。
風險承受度是一面鏡子,讓我們看到「表面勇敢」或「過度謹慎」背後的真相。當你真正理解、接受自己的風險偏好,才有機會打造一套屬於自己、能夠長期持續的投資策略,讓理財不再只是賺快錢,而是一條穩健、持久、能讓你睡得著的財富自由之路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