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為什麼風險管理,才是你理財路上真正的關鍵

  • 作家相片: renechang054
    renechang054
  • 2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這幾年,從一開始的存錢、定存、買保險、接觸 ETF,到後來研究個股、海外資產、選擇權等工具,我發現了一件看似簡單、但很少人真正重視的事:

我們太常追求「賺多少」,卻不夠在意「可能會賠多少」。

而這,就是許多投資新手在市場上走得不穩,甚至無法長期堅持的根本原因。在這篇文章裡,我想好好聊聊:「為什麼風險管理,比報酬率更值得你優先學習。」

投資不是比誰跑得快,是比誰活得久

這是一句我在某本書裡看到的話,當時我覺得聽起來有點誇張,但越往後學習,就越明白它的真實。牛熊證分佈

很多人投資一開始運氣很好,買進就上漲,報酬率漂亮到讓自己懷疑:「我是不是其實很適合當全職交易員?」

但只要經歷一次大跌、市場震盪、或是個股突發利空,這些表面上的高報酬,可能會瞬間化為烏有。

我們可以在新聞或論壇裡看到無數這樣的例子:

  • 2021 年加密貨幣狂潮,一堆人一夜翻倍,2022 年一夜清零

  • 曾經風光的高成長股,在升息週期下腰斬再腰斬

  • 有人重壓單一題材,卻因為沒設停損或槓桿太高,整筆資金爆倉離場

這些都在提醒我們:在追求報酬之前,你必須先能「活下來」。

這是風險管理的本質。

所謂風險,不只是會不會賠錢

講到風險管理,多數人想到的都是:「會不會虧錢?會虧多少?」

但真正全面的風險意識,應該包含這幾個面向:

1. 資金分配風險

你的投資是否過度集中在某一種資產或標的?是否「梭哈」在單一產業、單一國家、甚至單一公司?如果今天這個市場瞬間崩盤,你是否有其他資產可以撐住整體資金的穩定?

2. 流動性風險

你所投資的東西,是否在需要用錢時,能夠快速變現?很多人重壓房地產或長期鎖倉標的,卻在遇到家庭突發狀況時,發現資產「很多」,但錢卻變不出來。

3. 心理風險

你是否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清楚的認知?投資的波動你撐得住嗎?你是否曾因為帳面虧損就恐慌賣出,或因為獲利浮動太大導致失眠焦慮?

這種「心理風險」,往往是讓人中途放棄投資計劃的最大原因。

4. 時間風險

你投入的資金,是不是會在未來 1~2 年內需要動用?如果是,那它根本不應該進入風險市場。很多人明明三年後要用錢買房,卻把所有錢壓在股市裡,結果市場反轉時來不及止損,只能吞下虧損。

做風險管理,並不代表你要變得保守

有些人一聽到「風險管理」就以為是「別投資了,還是放定存比較安全」。但實際上,風險管理並不等於害怕承擔風險,而是有意識地選擇「承擔多少風險、用什麼方式承擔風險」。

這之間的差別很大。

你可以投資美股、買台積電、配置高收益債,甚至使用槓桿,只要你知道:

  • 為什麼這麼做?

  • 最大的風險在哪裡?

  • 一旦市場不如預期,你有沒有「計劃 B」?

真正聰明的投資人,從來不是追求「永遠不虧錢」,而是做到「就算虧,也虧得起,虧得有節奏,虧得有底線」。

風險管理的幾個基本做法(實用篇)

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,其實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則建立基本功:

1. 預留緊急預備金

先把至少 3~6 個月的生活費放在活存或低風險商品中,這是你「風險投資」的安全氣墊。

2. 資產配置要多元

不要只買一種資產類別,例如只買台股或只放債券。適度分散到不同的產業、國家、市場,可以分散系統性風險。

3. 控制單一投資比例

單一個股或標的,不超過整體資產的 10~15% 是常見原則,否則容易因一檔股票翻船而拖垮整體。

4. 有進出場策略

買之前就先想好:什麼情況要加碼?什麼情況要停損?什麼時候獲利了結?不要「邊走邊看」到最後亂了手腳。

5. 心態設限

每次投資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如果它跌 30%,我會怎麼做?」這樣的沙盤推演,不是詛咒自己虧錢,而是讓你提早思考風險的下限。

結語:長期走在理財路上的人,都知道風險才是核心

回頭看這幾年,有時候我會很慶幸自己在一開始就接觸到「風險管理」這件事。它不像選股技巧那樣令人興奮,也不像年報酬率那樣有「炫耀效果」,但它是真正穩定資產的骨架。

一個只追求高報酬的人,也許短期內表現亮眼,但無法面對市場反覆的現實。而一個懂得風險管理的人,即使走得慢,也會走得遠。

別問投資能不能讓你一夜致富,問你自己能不能「一年後還站在場內,帳面不亂、心情不崩」。這樣的穩定,其實才是大多數人應該追求的勝利。

如果你還在追報酬率,不妨花一週時間來檢視你的投資風險配置。你會發現,真正會讓人安心的,不是帳上的漲幅,而是你知道無論市場怎麼變,你都有辦法撐住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槓桿,是禮物還是詛咒?談談投資裡的放大效應與風險意識

如果說投資是一場長跑,那麼「 槓桿 」就是你腳下那雙跑鞋,有些鞋子能讓你跑得更快,但踩錯節奏也可能直接讓你扭傷、跌倒,甚至退賽。 我自己剛接觸投資時,對槓桿這個詞幾乎沒有什麼概念。後來看書、看影片、看新聞,發現市場上有非常多跟槓桿有關的工具:選擇權、期貨、反向 ETF、...

 
 
 
資產配置不是「分散風險」而已——投資策略的骨幹,從這裡開始建立

有一段時間,我每天都在想一件事:「我是不是買錯資產了?」 看到美股漲,懊悔沒有多買;看到台股跌,又覺得是不是要先停損。最可怕的是,我的投資組合完全沒有邏輯,只是看哪個標的最近熱門、有話題、有分析,我就買一點,像拚拼圖一樣,但沒有一張完整的圖要完成。...

 
 
 
投資組合怎麼配?別再全壓一檔股票了

如果你開始投資超過半年以上,大概就會碰到這個問題:「我手上的 股票 越來越多,怎麼越看越亂?我要不要砍掉一些?還是該再買別的?」 這其實是「資產配置」的議題,但大多數投資新手在一開始不會意識到。剛入場時,我們往往只想「買到會漲的」,不太管整體佈局。但時間一久,才發現不對——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