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投資不是選股,而是選系統?——從散戶思維到策略轉型的歷程
- Rene
- 5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大多數人一開始接觸投資,都是從「選股」開始。誰沒看過財經 YouTuber 分享「這支股票未來十年翻十倍」?誰沒參加過投資社團裡的熱門貼文:「台積電適合存股嗎?」在這樣的環境下,投資似乎成了一場關於選擇「對的股票」的遊戲。
但當我投入這個市場幾年後,我逐漸發現:選股,根本不是問題的核心。真正拉開勝負差距的,是你是否有一套「系統」。
本文想跟你聊聊:從「選股主義」到「系統策略」的轉變,為什麼是每個投資者遲早都會經歷的關卡?而什麼才算是一套好的投資系統?牛熊證分佈
一、選股的侷限:成功往往是幸運,不是實力
我曾經也是那個每天研究個股基本面的人。看財報、分析產業趨勢、追蹤法說會,一個晚上能開 15 個分頁研究三家上市公司。但最終我的結論是:對多數個人投資者來說,這種「勤勞的選股」常常只能換來運氣。
因為市場上資訊不對稱太嚴重,機構法人掌握的速度與深度遠非一般人可比。即便你做足功課,也不代表你選的股票一定會如你所願地「發酵」。財報漂亮不代表明天會漲,市占率擴大不代表股價不會回檔。
長期下來你會發現,所謂的「研究」常常變成「事後合理化」自己的押注。當賺錢時,你說是選股眼光好;當賠錢時,你說是市場錯殺。但這些都不是方法,這是賭博。
二、什麼是系統?不是程式交易,而是一種投資架構
「投資系統」這個詞一開始聽起來很像是某種華爾街專用術語,或者是要寫程式才能執行的量化策略。其實不是。這裡說的系統,是一套你可以反覆執行、具備邏輯一致性、涵蓋進場、持有與出場原則的投資架構。
舉個例子,如果你告訴我:
你每個月固定投入相同金額到 0050,並於每季檢視資產配置,必要時做再平衡
當市場大幅修正(如大盤跌超過 15%)你才進行一次性的加碼
你不選股,只投資市值型 ETF,並持有至少十年以上
這就是一套「系統」,而且是一套不錯的系統。
投資系統可以很簡單,也可以很進階(例如使用技術指標、量化因子),但重點是:你有一個能夠被驗證、被重複執行的流程,而不是每次交易都靠當下情緒或新聞標題來做決策。
三、好系統的三個關鍵條件
那麼,一套好的投資系統該具備哪些條件?以下三點是我個人認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:
1. 有明確的進場與出場標準
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買、什麼時候賣(或不賣)。不一定要做到百分百精準,但必須避免「憑感覺操作」。否則你可能永遠在高點追進、低點砍出。
2. 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資金條件
再好的策略,如果你的心理跟資金承受不了,那就是錯的策略。例如一套高波動的動能策略,可能年報酬率很高,但波動超過 30%,你可能撐不過第一個月就停損離場。
3. 能夠重複執行
系統最大的好處是「可以複製」。不論市場怎麼變,只要系統在合理風險內穩定運作,就比情緒化操作強太多。這也可以減少後悔感與過度檢討。
四、散戶最常犯的「偽系統」
有些人會說:「我有啊,我的系統就是只買大型權值股,逢低加碼,長期持有。」
聽起來合理,但請問——什麼叫做「逢低」?跌幾%算低?「長期」是三年還是三十年?如果股價跌 40%,你還加碼嗎?如果你無法明確回答這些問題,那你的系統就是空的。
還有一種常見錯誤是:在系統中混入太多主觀判斷,例如「技術面不好我就先退出」或「這支最近有消息我先進一點」。這種「隨時可更改」的系統,其實跟沒系統差不多。
五、系統化的轉折:我自己的學習歷程
我自己是在經歷幾次選股失敗後,才慢慢轉向系統化思維。一開始是從「資產配置」做起,把資金分成幾個功能性帳戶,例如:
長期退休用資金 → 每月定期定額投入 ETF,幾乎不動
中期財務目標 → 使用基本面 + 技術面選股,設定移動停利停損
短期波段操作 → 觀察市場情緒(像是看籌碼分布、牛熊證分布等),做逆向進出
這三個「子系統」彼此獨立但又能互補,讓我不會因單一失誤而崩盤,也能根據市場狀況調整資金權重。
你也不需要照抄這個架構。重點是,你要找到符合自己風格與人生目標的系統。
六、結語:選股讓你忙碌,系統讓你自由
選股會讓你感覺投入很多,但長期下來不一定有好結果;而系統會讓你在初期花時間思考規則,但一旦建立完成,你會輕鬆很多。
投資不是一場比誰看得多、跟得快的遊戲,而是比誰能冷靜、持續、有紀律地執行策略的過程。市場永遠會變,但好的系統,能讓你不隨市場情緒起舞,慢慢走出自己的路。
如果你還在每天研究要不要買進某支個股,不妨換個方向思考:你真正需要的,可能不是另一個「標的」,而是一整套能陪你走下去的「方法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