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股中的AI概念股:泡沫還是長線機會?2025下半年投資指南
- Rene
- 7月3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 ChatGPT 橫空出世後,全球投資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 AI 熱潮。從美股的 Nvidia 飆升、微軟重估,到中國推出各式大模型平台,不少投資人也開始問:
AI 能在港股市場掀起一場真正的長牛嗎?騰訊牛熊證
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:
港股中有哪些真正受益 AI 的公司
它們的機會與限制在哪裡
投資這類題材該注意的風險與策略
一、AI 不只是語音機器人,它是橫跨產業的「生產力革命」
許多人對 AI 的印象還停留在聊天機器人或圖像生成,但實際上,AI 正在滲透到各個產業的底層架構中,包括:
金融(量化交易、智能客服)
零售(客戶行為分析、自動推薦)
製造業(機器視覺檢測、智慧物流)
醫療(輔助診斷、AI 藥物研發)
而在中國與香港市場,部分公司已開始實際導入相關技術,甚至發展自主模型,不是單純「炒題材」,而是有實際落地應用與營收轉化的可能。
二、港股中的AI概念股,誰是真正受益者?
以下是一些港股中具有明確 AI 題材或參與度的公司,投資人可作為研究方向:
1. 騰訊控股(0700.HK)
擁有自家大模型「混元大模型」,應用於微信搜索、廣告投放、騰訊雲服務。
遊戲與社交場景能快速導入 AI,提升效率與用戶體驗。
作為中國科技巨頭之一,AI 將是未來幾年投資的重心。
✅ 優勢:資源雄厚、有實際應用場景⚠️ 風險:短線估值已略修復,需觀察業績轉化情況
2. 阿里巴巴(9988.HK)
自研 AI 大模型「通義千問」,用於淘寶推薦、阿里雲服務、文生圖等場景。
阿里雲是中國最大雲服務平台之一,AI 模型運算離不開雲基礎設施。
✅ 優勢:數據資源豐富、基礎建設完整⚠️ 風險:內部分拆重組仍在進行,整體戰略穩定性待觀察
3. 商湯科技(0020.HK)
專注計算機視覺與 AI 平台,主營包括智慧城市、智能駕駛、商業 AI 解決方案。
雖仍處虧損階段,但 AI 純概念股中技術積累較深。
✅ 優勢:技術前沿、概念純度高⚠️ 風險:盈利模式未明、財務壓力較大,易受政策與市場情緒影響
4. 中電華大科技(0855.HK)
智能感測器、晶片封裝與 AI 模組應用,屬於 AI 上游硬件鏈供應商。
與 AIoT 裝置(智慧城市、工業物聯網)有深度連結。
✅ 優勢:受惠於硬件需求擴張⚠️ 風險:業績波動大、議價能力有限
三、AI 投資三大誤區,你中了幾個?
🟥 誤區 1:只追題材不看落地許多公司只要說出「AI」,股價就大漲。但真實情況是,能否落地並變現才是關鍵。光有想像力沒業績支撐,終究是曇花一現。
🟥 誤區 2:忽略估值與現金流商湯類型的純技術股雖吸引眼球,但無盈利、無現金流,當熱潮消退就會劇烈回調。
🟥 誤區 3:認為 AI 投資一定要買最前沿公司其實像騰訊、阿里這類擁有應用場景的平台型公司,往往才是最先受益、最穩定的獲利者。
四、2025下半年AI題材還有得炒嗎?
這取決於三個因素:
AI 應用商業化速度是否加快如果騰訊、阿里能持續透過 AI 提升廣告轉化率、降低成本,市場將給予更高估值。
政策是否持續支持目前中國官方仍將 AI 視為國家戰略核心,若有新一輪 AI 專項資金或政策補貼,對相關股將是利好。
宏觀資金面與風險偏好AI 概念股通常波動大,當資金情緒趨避險(例如中美關係緊張、全球利率不確定)時,股價會劇烈波動。
五、投資建議與策略
✅ 穩健型投資者:以騰訊、阿里為主,這些是業務穩定、AI 技術實際落地的平台股,可長期持有、穩步增值。
✅ 進取型投資者:可少量配置商湯科技、華大科技這類 AI 純概念股,但應設好止損點,不宜重倉。
✅ 技術派投資人:關注相關產業鏈(晶片、傳感器、雲服務)之間的輪動機會,例如美國Nvidia飆升也可能帶動中資AI供應鏈股跟漲。
✅ 月供派:挑選基本面佳且有長線趨勢支持的個股,例如騰訊或阿里,定期定額,放大時間與複利效益。
結語:AI 是一場大趨勢,但投資不能光靠想像
AI 的應用已成為不可逆的長線趨勢,無論你選擇觀望還是參與,都應先理解本質:
「AI股,不是科技股的概念包裝,而是一場生產力結構重塑。」
選對公司,長線持有;選錯題材,易成割韭菜。港股雖非AI主場,但其中潛藏的價值,值得深度挖掘。
Comentarios